Search

【答客問】3-1
Q:有些人容易被職場的人事物影響,因而過度消耗自己、導致職場憂鬱、甚至失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答客問】3-1
Q:有些人容易被職場的人事物影響,因而過度消耗自己、導致職場憂鬱、甚至失眠,請問可以如何訓練其「心理面的工具」以增強抵抗力呢?

A:
很容易被刺激吸引,卻又拿它沒辦法的人確實生活很辛苦
當我們「被動承受壓力」,常常會有無所措的「焦慮」,接著因為「壓抑」,才導致身體出狀況、失眠。
以下有幾個步驟,能從「被動」的情況轉為「主動」,轉成自己可以掌握的狀態。分為《冷卻》→《知道》→《可控》

《冷卻》
讓自己冷靜下來。只要離開被引發的情境,情緒就會自然緩和。
(1)離開刺激源:如例子裡可暫時離開位置去喝水、上廁所,遠離颱風,以免被颱風尾掃到,情緒就不會再被刺激。
(2)轉移焦點:如果無法離開,就轉移目光,例如聽音樂、思考一份專案計畫、畫圖…「專注」的點不同,也能把對方的情緒模糊化(變成單純噪音,不干我事)。

《知道》
情緒張力下降後,認知(理智)才能發揮作用。「知道」指的是對這件事了解多少,知道壓力源在哪裡,如例子裡當事人很明顯知道是別人無故發脾氣,並不關自己的事,壓力源單純,那就閃避那個人就好。
多數被影響的是「不知道壓力源在哪」卻有壓力反應,這個比較可怕,更甚有人會因此怪自己「抗壓性太低」。當這樣想時,焦慮更大,因為「問題就是自己」,錯誤認知引發恐懼情緒,會一發不可收拾。
知道什麼?知道「問題不是我本人」,而是「問題是問題,人是人」,差很多。

《可控》
前兩者的覺察與整理之後,下一步是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」
在整個情境裡,什麼是對方所帶來的問題,什麼是自己可以調整的部分,必須區分好,接著,只針對自己的部分做調整,因為這才是可控的。
不是為了公平正義,是為了自己才調整,這樣想,會改的比較心甘情願。
例如辦公室裡,當事人不必為同事的情緒負責,她「可以選擇」離開現場去喘一口氣不被波及,「可以選擇」轉移焦點繼續作自己的事,也「可以選擇」關心一下同事,幫忙讓同事以後不要那麼吵。
無論如何,都是有選擇的,調整你能控制的部分,「被干擾」的問題也會隨之改變。

差別在「主動與否」
如果停在抱怨、停在倒楣、停在我沒有辦法,就更容易無奈、緊張、焦慮,因為那些都是不可控的,難怪只剩祈禱它趕快過去了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諮商故事聲明: 文中故事並非單一個案而是類型整理的編例,多數為虛構,請以小說的心情來看。 現為諮商心理師,工作迄今20年,曾任部隊心輔官、監獄治療師、諮商機構心理師,目前服務社區駐點諮商、社福機構、各級學校學生暨特教生,接觸年齡從幼稚園到70多歲都有。心理學碩士畢業,主修社會心理學,論文寫男性的尋愛過程。兩個孩子的爸,興趣是閱讀、烹飪、作家事、旅行、繪圖、攝影、社會觀察與寫小說。
心理師社會觀察的諮商故事、信念及語錄。另外,喜歡寫小說。【心理師語錄】『通常戀情開始於「照顧一個人」或「被照顧」,但要能長久在一起,其實是要能「互相照顧」。』
View all posts